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華沙歷史地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華沙歷史地區,位于波蘭首都華沙市. 1596年,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定居華沙。1611年,華沙正式成為波蘭首都。
關于華沙的重建,還要從戰前說起。當時希特勒準備發動侵略戰爭時,發出了瘋狂的叫囂說:多少天內消滅波蘭,幾個月內要席卷歐洲,一年內打到莫斯科。波蘭人很氣憤,但當時波蘭統治者又很懦弱與無能。出于對祖國建筑文化遺產的熱愛,華沙大學建筑系的師生們,集中力量把華沙古城的主要街區、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測繪記錄。戰爭一爆發,他們把這些圖紙資料全部藏到了安全的山洞里,房屋街道雖然毀了,但它的形象資料保存了下來。
我們知道東歐六國是蘇聯紅軍協助解放的,蘇聯紅軍幫助這些國家重建了政權,這個蘇聯老大哥,當然充滿了救世主和太上皇的氣味,所以在重建華沙城市時,蘇聯人就拿出了城市規劃設計方案,要建一個嶄新的華沙。中心區是大廣場市政府,還有蘇軍紀念碑,主體建筑物照搬蘇聯莫斯科大學的樣子,高樓頂上一個尖塔,塔頂一顆光芒四射的紅五角星。這種樣子的房子,中國北京展覽館、上海展覽館以及武漢、廣州都有一座。華沙市政府當然得按這個方案實施,但歐洲人崇尚自由民主,許多市民聚集在市政府前議論紛紛,華沙大學的師生們把戰前畫的老城市圖紙拿出來展覽,人們越聚越多,并逐漸形成了一致的意見,不要蘇聯人搞的那個新城方案,而要恢復華沙原有古城的風貌,最終迫使政府改變了原來的決定。在城市的主要地段,按原來古城格局和所有建筑樣式進行建設。
當恢復老華沙古城的消息傳開后,當時流浪在國外的華沙人、波蘭人一下子歸來了30萬。波蘭政府順應了人民的要求,組織他們投身于重建華沙的勞動中去,整個波蘭國家掀起了高漲的愛國熱潮,國家得到很快的復興,人民的家園得到重建,這就是戰后著名的“華沙速度”。華沙人為自己的古城能得到重建而自豪,華沙古城后來作為特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世界遺產一般是拒絕接收經過重建的東西,但華沙人民自發地起來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為世界所有的古城做出了榜樣,也確實對歐洲的古城保護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