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自然》雜志網站1月10日報道,中國首次在一項衡量創新能力的關鍵指標——研發資金占GDP比重上超過了歐洲。
文章援引經合組織(OECD)本月公布的數據稱,2012年,中國將其GDP的1.98%投入到了研發當中,超過了歐盟28國1.96%的總體比例。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的科研投入與1998年時相比增長了3倍,而歐洲則幾乎沒有增長。企業商業支出在這些數字中占主導地位,反映出中國正在大力推動制造業和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科技政策分析專家詹姆斯·威爾森認為,考慮到中國的研發體系是從1976年之后才開始建立的,這一增長速度“令人震驚”。雖然從絕對值上看,目前中國的研發投入仍然不及歐盟的1/3,但新數據具有里程碑意義。
文章稱,中國通過經濟的快速發展向科研投入了大量資金,但金錢買不來創新。近年來,盡管中國在高鐵、太陽能、超級計算機和太空探索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中國仍然擔心缺乏創新。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中國問題專家丹尼斯·西蒙表示,中國希望能夠擁有諾貝爾獎水準的研究成果,或類似于iPhone那樣的世界級產品。但中國的研發體系內存在太多規避風險的意識,限制了創新。中國科學家需要更多的獨立性和自由從事高風險研究的機會。
威爾森認為,中國的國有企業一直在研發支出中占主導地位,這有可能壓制創新,阻止中小型創新企業的發展。但威爾森也指出,中國也有一些創新能力強且具有全球眼光的民營企業,如華為、中興、阿里巴巴和聯想等,他們為中國企業樹立了榜樣。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與公共政策博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希望國家能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中國目前側重應用和產品的研發,基礎研究所占比例只有5%,相對于其他經合組織大國高達15%—20%的比例顯然過低。許多學者不得不從事一些短期研究以維持生計,這使他們無法專心治學。此外,諾丁漢大學科技政策分析師曹聰認為,中國還存在科研資金劃撥不透明,學術評價體系過于單一的問題。
文章稱,中國已意識到此類問題,政府正重新審議2006年制定的長期科技計劃,并將在本月聽取在京國際專家的建議,一些變化或許已在進行當中。中國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到2020年時將研發費用占比提升至GDP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