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中國國際城市建設博覽會(簡稱城博會)日前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進行。這一屆城博會分為綜合展和專題展兩部分,綜合展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展、行業學協會工作成果展、示范城市、建筑類高校科研成果展4部分組成;專題展由綠色城市建設主題展、創新城市主題展、宜居城市主題展、城鄉發展主題展、國際組織展等組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展覽了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在過去5年來的工作成就。
精品樣板詮釋新城設計
在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展區,北京市熱力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展出北京市“四大熱電中心”配套熱網工程、延慶新城供熱PPP項目、北京市“清煤降氮”改造工程、京津冀能源一體化相關規劃;北京市熱力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展出涿州市熱電聯產供熱管網項目、鄒平縣余(廢)熱入濟長距離輸送供熱管網工程、西藏浪卡子縣縣城太陽能供熱工程、酒泉熱力有限公司供熱管網優化改造等工程,尤其是本次展會上首次展出的太原市熱力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太古長輸項目全景沙盤,6.5米長、3.5米寬的沙盤將太古項目的精華設計方案呈現在觀眾眼前。
在宜居城市主題展區,展覽了住建部公布的城市設計試點城市及“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建設情況,及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設計與技術、老舊樓房外墻保溫、加固技術與材料、屋頂防水、平改坡技術與材料、雨落水管技術與材料等。
綠色城市建設主題展區則展覽了園林規劃設計成果及未來生態環境設計,園林行業中的新材料、新工藝,特別是海綿城市及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使用的新型園林材料及施工工藝以及地面生態道路應用材料、園林景觀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小型園林機械、苗木綠化材料、園藝工具等。
PPP模式引入社會投資更可行
對于近期備受關注的PPP模式,在展會同期舉行的2018中國城市建設科學發展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項目管理研究室主任馬小丁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城市的發展若仍依靠傳統的政府為主的投資模式已變得非常困難,而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投資更為可行。
馬小丁舉了兩個實際例子。兩個城市分別要建一座客運站,第一個城市政府完成規劃,由企業承擔全部建設責任,總投資4億元左右,目前項目已經接近尾聲。該項目不僅是一個客運站,還是一座綜合體,有客運功能和商業,還有辦公及其他相關的市場化經營功能,可以給社會資本帶來多項收益回報,該項目進展得非常順利。對比之下,另一個城市的客運站項目,依然是政府規劃且由政府來承擔百分之百的責任,該項目需投資5000萬,可負責該項目的縣政府的財政卻無能為力,盡管上級政府劃撥了1000萬的資金卻仍是杯水車薪,項目至今未開工。兩相對比之下,PPP模式的優越性盡顯無疑,只要通過PPP把政府和社會投資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形成更大的合力,進而推動城市建設。
不過馬小丁指出,近幾年PPP模式在運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社會各界認知不到位、政策體系尚不完善、PPP專項法律法規缺失、政府與社會資本容易出現利益分歧等,都掣肘PPP模式的正常推廣。因此,PPP模式要想良性開展就需要解決上述問題,如建立“最適宜原則”下的投入和風險分擔機制、“公與資”各得其所的利益分配機制、應用市場化運作彌補可行性缺口、進一步完善投資項目的管理等,從而實現 PPP“1+1+1>3”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