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展即將進入100天倒計時。近日,在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中提到,德方將擔任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賓國。雙方一致同意,本著開放經濟的精神,在互惠互利和非歧視基礎上促進貿易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6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指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發起的、多個國際組織和100多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博覽會,是推動世界包容互惠發展的國際公共產品。進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是中國支持經濟世界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實際行動。未來15年,中國預計將進口24萬億美元商品。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為各國出口提供新機遇,為各國共享中國發展紅利搭建新平臺,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中國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
上海會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大學教授張敏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進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深度參與經濟世界化的重要舉措。
事實上,2007年第10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展覽會(即春季廣交會)進行期間,中國即明確提出要擴大進口。這一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進口。
為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促進高質量發展,中國還將從世界各國購買商品和服務,為此連續采取了一系列降低關稅的重大舉措。這勢必有利于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維護世界經濟的回暖趨勢。
張敏認為,展會作為資源要素世界配置的市場化平臺,承擔著促進貿易發展、建設開放型經濟的歷史重任,為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經濟外交戰略的重大拓展
“展會是面向多邊開放的經貿平臺,其本身是一種貿易形式,并促進國際上多邊體制上的交往。”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強調,進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實施經濟外交戰略、外交外貿融合發展的又一創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得力措施,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創新實踐。
儲祥銀表示,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并且通過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推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構建中國—拉美命運共同體等務實舉措,加強經濟外交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將推動中國與各方關系全面發展,開創了經濟外交的新局面。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進行,既是中國經濟外交戰略的進一步拓展,也是中國經濟外交從周邊、雙邊、多邊領域向全方位、全領域、綜合性拓展的又一次突破。這是中國推動經濟世界化的重要行動,是中國讓世界共享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好承諾。
儲祥銀認為,展會作為投資與貿易的高效平臺,不僅能夠集聚世界最新的商品和技術,也是新理念、新思維與新方法的溝通與交流平臺。中國進行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能夠通過引進國外的商品和服務等直接改善供給結構,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還能夠通過引進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等大幅提升國內企業的創新發展水平,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和供給側升級。
進口展的使命和特殊性
“相對于一般性展會,進行進口類展會受到的制約因素更多、復雜程度更高、難度也更大。”儲祥銀表示,由于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承載的特殊性使命,意味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立意高、要求高、期望高、時間緊、難度較大,需要聚合各類要素,統籌國內外資源,克服多重制約因素,搭建一個被世界認可、各方滿意的國際化開放、合作機制性經貿平臺,實現主動開放市場、擴大進口貿易、促進協同發展的目標。
儲祥銀介紹說,根據展會內容和范圍,國際上通常將展會分為專業展和綜合展兩種類別。專業展特指某一行業或是某一產品的展會;綜合展則指涵蓋全行業產品鏈或涉及眾多行業的展會。此外,專業展一般只服務于某一特定行業,由市場主體、行業組織或行業管理機構發起、進行,采取市場化方式運作,受眾主要限定于某一特定行業、專業性強;綜合性展會通常涉及多個行業或多個層面,目標多元,影響廣泛,為更多行業或更多社會層面關注,強調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更突出國家戰略意圖、產品政策導向。綜合展會一般由政府或社會團體發起并組織實施。
據介紹,專業展行業單一、目標專一;綜合展涉及行業領域更多、題材內容更為寬泛、服務對象更為多元,組織難度以及擔負的使命也更大且影響廣泛、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