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013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發布會暨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座談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此次論壇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為主題,圍繞如何推進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2013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指出: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速,幾乎是世界城市化同期進程速度的兩倍。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城鎮化程度總體上仍比較落后。2000年—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由36.2%提高至52.6%。其中,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區域的城市化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為35.1%。
根據預測,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34%,屆時全國將有8.37億人生活在城鎮中。與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壓力相對較小,在戶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務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未來20年內,中小城市將成為提升城市化質量、推進城市化加速進行的主要戰場。
依據中國城市人口規模和人口分布現狀,較為合理的城市規模等級劃分標準是:市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50萬~100萬的為中等城市,100萬~300萬的為大城市,300萬~1000萬的為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為巨型城市。
中小城市綠皮書提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化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制度創新為保障,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構建合理科學的城市格局,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走集約智能、低碳綠色、城鄉一體、四化協同的城鎮化道路。
中小城市包括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依據上述標準,實際上就是市區常住人口在100萬以下的城市。需要注意的是,此處所指的中小城市,不是建制市的概念,不僅包含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建制市市區,也包括未成為建制市的縣及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中心城鎮。
綠皮書同時從集約智能、低碳綠色、協調和諧三個方面對全國1992個市縣的中小城市城鎮化質量進行評價。結果顯示,2013年度中小城市總體城鎮化質量指數為43.2,總體城鎮化質量還比較低。在集約智能方面,中小城市遠遜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低碳綠色方面,能耗偏高、水質不達標等問題比較突出,而空氣質量則相對較好;在和諧協調方面,城鄉收入比、城鎮化率與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之比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這份綠皮書還對2013年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情況進行評價指出,由于大城市用地成本和人力成本高企,加之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中小城市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
綠皮書指出,廣義上說,中國的中小城市還應該包括部分遠離中心城區的市轄區。考慮到部分縣級行政區劃,盡管已經調整為市轄區,但由于遠離中心城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相對獨立,因此,可以將遠離中心城市的市轄區也納入評價范圍。如何判斷哪些市轄區遠離市中心?本研究采取的甄別方法是:市轄區內含有鄉鎮時,視為相對獨立發展的市轄區。
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市轄區860個,其中含鄉鎮的市轄區數量為661個。考慮到直轄市的轄區,行政級別較高,與地級城市的市轄區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剔除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的含鄉鎮市轄區48個。因此,可以納入廣義的中小城市范疇的市轄區為613個。
截至2012年底,狹義上看,中小城市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行政區面積達88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91.7%;總人口達10.1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5.2%。2012年,中小城市及其影響和輻射的區域,經濟總量達29.52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6.8%;地方財政收入達26495.2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43.38%。
廣義上看(包括含鄉鎮的市轄區),中小城市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行政區面積達93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97.3%;總人口達11.5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85.4%。2012年,中小城市及其影響和輻射的區域,經濟總量達43.92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84.5%;地方財政收入達42521.8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69.62%。
展會新聞更新時間:2013-10-23